朱元璋麾下的淮西二十四將都有誰,其中誰比較厲害?
摘要:朱元璋麾下的淮西二十四將都有誰,其中誰比較厲害?為你介紹提劍起淮西,將勇師雄,百戰收強虜。明朝開國,太祖洪武,猛將云集,當真是天命所歸!其中有淮西二十四將流傳至今,聲名遠播!淮西二十四將,包括:徐達、湯和、吳良、吳禎、花云、陳德、顧時、費聚、耿再成、耿君用...
提劍起淮西,將勇師雄,百戰收強虜。
明朝開國,太祖洪武,猛將云集,當真是天命所歸!
其中有淮西二十四將流傳至今,聲名遠播!
淮西二十四將,包括:徐達、湯和、吳良、吳禎、花云、陳德、顧時、費聚、耿再成、耿君用、唐勝宗、陸仲亨、華云龍、鄭遇春、鄭遇霖、郭興、郭英、胡海、張龍、陳桓、謝成、李新材、張赫、周德興。
這里要注意,有些***的功臣如常遇春、鄧愈等,之所以不在這二十四將之列,不是說他們沒這個實力,而是因為淮西二十四將特指在1354年,朱元璋南下定遠準備單干時,從700多名淮西子弟兵中挑走的二十四位骨干成員。而常遇春和鄧愈都是在1355年前來投奔的,在此之前二人各有歸屬。
下面我們來分類介紹
比較好類:鐵桿中的鐵桿1、大明長城——徐達
徐達是大明赫赫有名的比較好功臣、比較好統帥,跟明太祖朱元璋還是同鄉發小,生前因功封為魏國公,去世后追封為中山王,位列開國六王之首。
他一生驍勇有謀,戰功及筑邊皆功勞顯赫,因而被朱元璋譽為“萬里長城”。他為人嚴謹,寡言務實,智勇雙全,善于安撫士卒。在軍中,他的軍令一旦發出便不容更改,諸將領遵奉他的軍令都凜然畏懼。而他在太祖面前則極為恭敬謹慎,從不敢居功自傲。
說起來也巧,開國六世襲國公中,只有魏國公一脈實現了世襲罔替,代代受皇家器重,鎮守南京,與國同休。
2、創始引路人——湯和
湯和也是朱元璋的發小,關系比徐達還近,是一條街上玩到大的伙伴。后因功封信國公,去世后追封東甌(ōu)王。
元末烽煙四起,湯和比朱元璋更早加入農民起義軍。當時,湯和在郭子興的紅巾軍中因功做到了千戶,于是寫信給在皇覺寺蟄伏的朱元璋,讓他來一起干事業。朱元璋的能力遠超常人,湯和始終以他馬首是瞻,很快朱元璋因為立功,級別便超過了湯和,朱元璋從此踏上了傳奇的創業之路。
湯和還是明初***的抗倭名將。提到抗倭,通常大家最熟的是戚繼光,其實倭寇之亂明初就有,朱元璋派湯和抵御之,頗有成效。
3、百戰郭老四——郭英
郭英早年與其兄郭興追隨朱元璋,擔任宿衛,頗受朱元璋信重。朱元璋稱郭英為“郭四”。
郭英先后跟隨朱元璋、徐達、常遇春攻打陳友諒、張士誠,平定中原、云南等地,一生大小五百余戰,功勛卓著。
洪武十七年,因功封為武定侯。又因寧妃是他的同胞姐妹,因而備受朱元璋恩寵。
郭英一生侍主恭敬,樸實勤謹,懂得進退,因而躲過了洪武晚年的功臣大屠殺,成為屈指可數的幾個幸存老將之一。
永樂元年(1403年),郭英在家中病逝,追贈營國公。
第二類:壯志未酬身先死1、忠烈黑將軍——花云
花云是一員悍將,身材魁偉,面孔黝黑,勇烈無雙,起初宿衛朱元璋左右,南征北戰,屢立功勛。后被朱元璋提拔選任,鎮守太平。
當時,朱元璋的勢力在短短數年間快速擴張,這引起了西邊陳友諒的忌憚。于是陳友諒大軍順江而下,進攻朱元璋的地盤,太平之戰爆發。
太平經營未久,兵少將寡,花云堅守城池,力戰不退,最終城破被俘,寧死不降,英勇犧牲。死后因功追封為東丘郡公。
2、臨危不懼——耿再成
耿再成是朱元璋的早期武將,投奔朱元璋后,于至正十四年(1354年)十月,設伏大敗元軍,為朱元璋賺足了談判的資本,令其割據地滁州得以保全。
至正十九年(1359年)十一月,耿再成攻克處州之后留守,在慶元縣擊敗元將石抹宜孫,從而使處州得以安定,為朱元璋初期鞏固地盤作出了貢獻。
至正二十二年(1362年)二月,處州苗族降將叛亂,耿再成倉促間難以應對,為叛軍所殺,死前拼死沖殺,毫不畏懼。朱元璋聽聞后,十分惋惜,為其立廟祭祀,追封為高陽郡公。
洪武十年(1377年),加贈泗國公。
3、虎父虎子——耿君用
耿君用早期隨朱元璋渡江,任管軍總管。至正十六年(1356),在救援宜興時,與張士誠交鋒,張士誠放棄攻打鎮江,移兵奇襲宜興,耿君用不及防備,城陷淪陷,力戰而死。他的部眾由其子耿炳文繼續率領。值得一提的是,耿炳文也是明初的名將。
4、莽力士——鄭遇霖
至正十五年(1355年),鄭遇霖隨朱元璋渡江作戰,在攻打蕪湖時戰死。其部眾由他的弟弟鄭遇春繼續率領。(其他細節參見后面的鄭遇春部分。)
第三類:功成名就1、東南鐵壁——吳良
吳良是安徽定遠人,早先是朱元璋的帳前先鋒,后因功受封江陰侯,去世后追封江國公。
看他的爵位可以聯想到,他的主要功績在于守衛東南門戶江陰,以抵御東部強敵張士誠。
后率軍赴廣西平蠻,洪武十四年病逝于青州。
2、靖海將軍——吳禎
吳禎是吳良之弟,和其兄一樣,最初都是朱元璋的帳前先鋒。早期隨吳良、常遇春等人轉戰各地,屢立戰功。他尤其擅長水軍,曾率領水師在琉球海域擊敗倭寇,后因功封為靖海將軍,靖海侯,洪武十二年在京師病逝,追封海國公。
3、九箭悍將——陳德
陳德起初是朱元璋的帳前先鋒,從征朱元璋,屢立功勛。曾經為救朱元璋,身中九箭不退,悍勇死戰。后來接連升任大都督僉事。
北伐時,隨大將徐達收復中原、山西、陜西等地,因功封臨江侯。后隨大將傅友德收復四川,再后與馮勝一起經略西北甘涼地區,皆獲勝績。
洪武十一年去世,朱元璋停朝三日,追封杞國公。
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追坐胡惟庸黨,爵除,稱其征西時犯錯被斥責,于是和胡惟庸勾結。不過好在陳德那時已經去世十幾年了,本人沒有受罪。
4、以少擊眾——顧時
顧時從太祖開創基業,積累功勞從百夫長做到了元帥。在對戰張士誠時,他就身先士卒,以少勝多,武勇與謀略兼備,深受朱元璋的器重。
洪武元年,拜大都督同知,封濟寧侯。后來參與北伐,亦有以少勝多的功績。
洪武八年,顧時被派往北京守城,任上因終日飲酒作樂,不理軍事,被朱元璋剝奪俸祿。
洪武十二年去世,朱元璋停朝兩日,追封滕國公。
洪武二十三年(公元1390年),胡惟庸案發,顧時位列胡惟庸黨朋之首,其子顧敬因此被殺,爵位也被削除。不過和陳德一樣,顧時去世得早,本身沒有被波及到。
5、一錘定音——華云龍
華云龍初隨朱元璋一路創業奮戰,屢立戰功。尤其是龍灣之戰,華云龍在逆勢下,決死一擊,使得明軍打破僵局,贏得關鍵性勝利。洪武三年,論功行賞,受封為淮安侯。
后來,華云龍巡邊云州,又大破元軍,使得邊境安定。此外,華云龍還修建了燕王朱棣的府邸并增筑了北平的城墻。
洪武七年(1374年),有人彈劾華云龍擅自居住在元朝丞相脫脫的府邸,還越級享用元朝宮中的物品,于是朝廷召回華云龍,華云龍在回京的途中去世。
6、戰不解甲——郭興
郭興擅長騎射,膂力過人,最初在郭子興帳下,后來朱元璋嶄露頭角,郭興與弟弟郭英暗中轉投朱元璋,以宿衛身份追隨左右。
至正十七年(1357年),郭興隨徐達圍攻常州,郭興連續七個月不解戰甲。攻克常州后,郭興受到***賞賜。
郭興追隨太祖一路南征北戰,功勛卓著,受封鞏昌侯,這還是因為他不守法紀,被降低封賞的結果。
洪武十六年(1383年)他巡行北疆,回京第二年去世,朱元璋輟朝三日,追贈陜國公。
后來郭興因為牽扯到胡惟庸案,被削除爵位,好在人早就去世了。
7、急流勇退——張龍
張龍是濠州人,朱元璋的同鄉之一,也是少數沒被政斗牽扯的老將。張龍從開始就隨朱元璋南征北戰,屢立戰功,因功受封鳳翔侯。
張龍為人通透,知官場是非多,難以周全,便于功成名就之后,告老還鄉,做一個富貴閑人。
洪武三十年去世,得以善終。
8、勇往無前——胡海
胡海早年曾加入土豪赤塘王總管的兵營,后主動歸附朱元璋。胡海作戰悍不畏死,屢戰屢傷,所率部眾無不士氣高昂,深受朱元璋贊許。
洪武十七年(1384年),朱元璋論功行賞,胡海被封為東川侯。
五年后,他以征南將軍身份討平澧州九溪諸蠻寇。班師后,上表請求還鄉養老,得到金銀玉帛等諸多賞賜,其人不戀權位,懂得進退,可見一斑。
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胡海病逝,得以善終。
9、海事高才——張赫
張赫早年從太祖轉戰各地,后鎮守福州,遇倭寇作亂,太祖命其剿倭,頗見成效。
他后來又開辟海路,以運輸糧草到遼東,解決了太祖極為頭疼的問題。張赫極為善于海事,因而太祖令他專職都督沿海事務。
洪武二十年十月,因功封航海侯。后病終,追封恩國公。
第四類:晚節不保1、盡心用命——費聚
費聚年輕時精通武藝,相貌偉岸,因而受到朱元璋器重。早期幫助朱元璋招降張家堡的民兵,立有創始之功。
而后,他參與平定陳友諒、張士誠、方國珍、陳友定等割據勢力,因功于洪武三年(1370年)被封為平涼侯。之后又隨軍平定云南,討平蠻族叛亂,鎮守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費聚因牽扯入胡惟庸案被殺,爵位廢除。
五年后(1398年),朱元璋親自為其平反昭雪,并賜“費氏聚公忠烈千秋”匾額一塊。
和陳德、顧時不同,費聚活得久,反而趕上了胡惟庸案的波及,著實是晚節不保。雖然多年后得以平反,但人也死了,罪也遭了,實際意義不大。
2、賽田豫——唐勝宗
朱元璋起兵之初,十八歲的唐勝宗便追隨左右,從南方定基業到北上收舊土,都多有參與,屢立戰功,洪武三年(1370年),唐勝宗受封延安侯,食祿千五百石,予世券。
北方收復后,唐勝宗又受命巡視地方,其中以鎮守遼東時,最有建樹,人皆贊頌他賽過當年替曹魏牧邊的名將田豫。
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唐勝宗因被判為胡惟庸黨而被誅殺,爵位削除。
3、居高顯憂——陸仲亨
陸仲亨少年跟隨朱元璋,作戰英勇,積功升遷很快。他一生主要在南方戰場攻伐,功勞頗多,洪武三年,受封吉安侯。
后來,他和唐勝宗因擅自乘坐驛車而被削爵。不久,表現不錯的二人又一起被復爵。
洪武十三年,胡惟庸案爆發時,審判官要求追究陸仲亨,朱元璋念及多年心腹情誼,下令不予追究。
洪武二十三年,陸仲亨被告發與胡惟庸通謀,意圖不軌,因而下獄被殺。
朱元璋在處置他前曾說:“我常常奇怪,他為什么身居貴位卻面有憂色?!?/p>
4、賢力士——鄭遇春
鄭遇春與兄長鄭遇霖都以力大勇猛著稱,不過,鄭遇霖與人沖突,想暴起殺人,被鄭遇春勸阻,因而大家都稱贊鄭遇春賢良。
早期鄭遇霖在蕪湖戰死,鄭遇春兼領其兄部眾,隨明軍南征北戰,功勞卓著,受封滎陽侯。
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他因牽涉入胡惟庸案,被殺除爵。
5、定南砥柱——陳桓
陳桓是太祖同鄉之一,追隨朱元璋南征北討,從創立基業到平定江南、伐蜀、攻云南,戰功卓著,受封普定侯。
洪武二十年(1387),他同靖寧侯葉升征東川,俘獲甚眾,于是太祖令他總制云南諸軍。之后,他再平九溪洞蠻,在當地立營堡并且屯田。
等還朝時,藍玉案爆發,陳桓被打為藍玉黨而被處死,將軍一生戎馬,卻被政斗席卷喪命,十分可惜。
6、晉王岳丈——謝成
謝成早年追隨太祖,創立基業,功勞頗多,受封永平侯。
他的女兒嫁給太祖第三子晉王朱棡(gāng)為正妃。
洪武二十七年(1394)因牽涉藍玉案,被處死。
7、得意忘形——周德興
周德興是朱元璋幼時玩伴,朱元璋呼之為兄,這關系很親近。他很早就為朱元璋效力,累積戰功,受封江夏侯。
可惜,周德興因為功勞和關系,驕橫跋扈,兒子也不好生管教。
洪武十六年,周德興之子周驥伙同右軍都督王誠之子王庸等入宮為非作歹。
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八月,周驥被揭發同宮女亂搞關系,以“帷德不修”罪名,父子連坐,一起處死。
結語以上淮西二十四將,除了李新材具體事跡不詳,其他人中:鐵桿心腹有3位,中間犧牲的有4位,功成身退的有9位,不得善終的有7位。
總之,淮西二十四將都是應時代而生、功勞卓著的猛將,后面的命運出現差異,其實更多的是個人的性格和選擇的問題。
文以載道,史可明鑒,@清山雅舍熱衷研讀歷史文化,分享生活感悟,期待朋友們的留言關注。創作不易,歡迎點贊分享,在此感謝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opper-canyon.net/show-231565.html
本文由合作方發布,不代表吾愛搜學網立場,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吾愛搜學網